能源产业向可再生能源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但是受限于技术、成本、电网适配性等因素的影响,这个发展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协调来完成。但是,环境对于低碳的需求是迫切的,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对现有的能源形式进行绿色化改善就成为了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般来说,使用天然气代替煤矿进行发电是一种有效的减少发电过程中碳排放的手段,并且实施的难度也不高。但是从地理背景来看,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尽管历经多年发展,已经开始在部分地区采用气电,但是整体依旧是以煤电为主体的电力体系。这也就导致了想要大规模采用气电实施难度同样很高。于是,综合考虑,改善煤电碳排成为了现阶段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并且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我国的电力能源发展方向便得到了初步的明确——以可再生能源作为大方向,辅以新技术,解决目前煤电的碳排难题。 关于此,就在7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公布《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其中提到发展煤电低碳发电技术,在2027年实现我国煤电碳排放接近气电水平的煤电清洁低碳转型目标。 《行动方案》将目标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到2025年,首批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项目全部开工,应用一批煤电低碳发电技术,相关项目度电碳排放较2023年同类煤电机组平均碳排放水平降低20%左右。 第二阶段,到2027年,煤电低碳发电技术路线进一步拓宽,建造和运行成本显著下降,相关项目度电碳排放较2023年同类煤电机组平均碳排放水平降低50%左右,接近天然气发电机组碳排放水平。 而改造和建设的方式包括生物质掺烧、绿氨掺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三种。利用农林废弃物、沙生植物、能源植物等生物质资源,实施煤电机组耦合生物质发电,使煤电机组具备掺烧10%以上生物质燃料的能力,显著降低燃煤消耗和碳排放水平;利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富余电力,通过电解水制绿氢并合成绿氨,实施燃煤机组掺烧绿氨发电,替代部分燃煤,使煤电机组具备掺烧10%以上绿氨的能力;采用化学法、吸附法、膜法等技术,分离捕集燃煤锅炉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压力、温度调节等方式实现二氧化碳的再生、提纯和压缩,进而进行地质封存或化工利用。 此外,《行动方案》还强调了在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经济基础较好、地质条件适宜的地区优先支持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并且要求实施低碳化改造的煤电机组满足预期剩余使用寿命长、综合经济性好等基本条件,新上煤电机组须为已纳入国家规划内建设项目。 并且,为了保证行动的顺利推进,《行动方案》还提到了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强化政策支撑保障、优化电网运行调度、加强技术创新应用四项保障措施,确保最后走的是一条技术成熟、成本可控且可靠的煤电低碳化发展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