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万亿环保风口看点新基建何以成为产业跃升新关钥

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新基建+环保将成为2020年重要发力点。 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新基建”,再次迎来高频曝光: “融合环保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生态环境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环保产业突破自身技术天花板的路径。” —《关于鼓励和支持各级政府和产业园区加快环境综合治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从推进新基建入手,加快建立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 —全国代表,安徽省党组、厅长徐恒秋 “将生态环保投资纳入‘新基建’投资范畴,并在湖北试点示范,给予长期重点支持。” —全国代表何大春 2020年初至今,4次中央级会议上明确释放“新基建”信号,政策力度不可谓不强劲。围绕这一国家重大部署,一幅更为细化的“施工图”也愈发明晰起来: 万亿级别“新蓝海” 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无论在释放消费潜力还是扩大有效投资方面,“新基建”都将成为重要发力点。在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杨轶清看来,“‘新基建’现在占比小,但成长快,未来空间巨大,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内在要求。”“新基建”从2020年开始有望呈现持续性的跳跃式增长,从而在若干年后逐步扩大到主导固定资产投资。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中旬已有13个省区市发布了2020年新基建相关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其中8个省份公布了计划总投资额共计33.83万亿。各地推出的数十万亿投资计划,一般是包含项目的总投资,大多在年度计划之内,在2020年一次性投资完成的并不多。据此,可以推算,针对环保领域相关的投资总额也将超万亿。 何谓“新基建”?在上月发改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首次明确了其范围,即以以新发展理念为,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尽管一场特殊情况让数字化、智能化体验里多少有些“被动”成分,但终也没逃过“真香”定律。而让环保企业更加意识到数字化建设的意义,这也是接下来“新基建+环保”被加速“提上日程”的重要契机。 另据E20统计数据显示,这15个省市2020年度投资的6.35万亿新基建大蛋糕中,有4025亿的环境项目将于今年完成投资。何大春认为,生态环保与“新基建”都具备万亿级以上投资规模,在短期内可快速稳定经济、稳定预期。此外,环保产业也可用于反哺“新基建”,发挥“新基建”的“乘数效应”和“裂变”功能。 不仅扩容投资体量 更在于强化治理“硬核” 如果说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发力环保产业的直接动因,广阔市场空间是环保产业发展的条件,那么“新基建”带来的深刻变化,则是环保提质增效时代到来深层次的推手。生态环保项目投资大、周期长、回报具有不确定性,不少市场主体“望而却步”。全国代表、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刘怀平就此建议,围绕完善环境监测感知网络、加快环境综合治理新型基础设施平台、引导排污企业数据公开及委托专业第三方机构运营维护。 一端连接巨大的投资与需求,另一端连接着不断升级的环境治理需求。长远来看,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新基建”涵盖的环境治理范围会越来越广,影响会越来越大。“新基建”不仅能助力环境治理谋求新的增长点,还能实现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自我提升。 面对环保存在的存量基础设施多、环境数据量大、设备互联互通率低、基层执法力量不足以及监管成本高等特点,“新基建”将支撑环保整体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成为以追求效果为核心的环境治理转型升级的加速器,为诸多细分板块赋智赋能。以智慧环保为例,5G的推广将实现移动网络向工业生产端的渗透向万物互联转变,把企业在环保治理方面的物料数据、工艺数据、设备数据、运营数据、排放数据和管理数据等全部打通、实现互联。 也就是通过搭建数据集中采集、存储、分析的技术体系和基础平台,创立实时监控、科学分析、智能决策、高效管理的智慧环保新途径。大幅提高企业环保设施的运营效率,降低企业环保运维成本。环境治理随之呈现出“高质量、系统化、效益化”的行业特征。即在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方面实现关键应用技术突破,能够将环保智慧化共性服务需求的交付成果从工程型走向产品化、可复制化。 这也将成为环境产业抓住机会再次大跨步发展的契机,但相应挑战也很大。要想承接这些项目,环保企业必须具备较好的数字化、智能化的能力,只有能够真正解决环境治理难题才能赢得市场青睐,而解决问题就要依靠技术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