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纳米限域催化等46个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超高清视频多态基元编解码关键技术等61个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58项;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等157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37项。此外,还有8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获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相关规定,为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而举办的表彰大会。科技是推动国家发展、综合国力提升的动力,也是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新中国成立以来,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满怀热情、不畏艰辛的奉献才能让我国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科研工作者的成果需要肯定,科研工作者的贡献需要得到褒扬,以营造激励创新的科研环境,培育更利于创新的土壤。 2020年“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起步,科技创新成果丰富。本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以往激励研究创新的基础上,提高了授奖标准,将三大奖的授奖率降至14.9%,将奖励授予那些真正有分量有实效的科技创新成果。如打破国外垄断实现煤制油技术国产化的“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项目;解决深水浅层钻井世界难题的“海洋深水浅层钻井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项目;实现直接测量银河系旋臂结构的“基于高精度脉泽天体测量的银河系旋臂结构研究”项目等。 在获奖名单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检测及测量行业的先进科研成果。 在毒品检测领域,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牵头完成的“拉曼光谱快速检测毒品毒物的增强基片、方法及仪器的关键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针对高毒性特殊污染物和毒品开发了临场快速检测方法,可以解决目前食品污染检测和涉毒现场筛检中遇到的难题。 在生命科学及医疗检测领域,由湖南大学主持的“荧光探针性能调控与生物成像应用基础研究”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建立荧光探针双靶标激活/双模态成像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构建高性能荧光成像探针和精准成像平台,为复杂体系精准成像及疾病早期诊疗奠定了重要科学基础。 由西安交通大学主持的“高通量多靶标核酸自动化定量检测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项目解决了核酸提取易交叉污染、快速热循环基因扩增温度均匀性差以及高通量荧光检测速度和灵敏度相互制约等系列技术难题,形成了一体化的高通量多靶标核酸自动化定量检测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组合。 在精密测量领域,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的“超精密三维显微测量技术与仪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突破了光学三维显微测量原理的多种瓶颈效应,攻克了椭球反射式显微物镜设计的理论与制造难题,为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提供了超精密级测量手段和装备保障,理论成果填补了国际标准计量的理论空白。 此外,涉及检测及测量领域的还有: 面向机动平台的高清晰精准光电探测关键技术与装备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多轴联动多传感器协同现场坐标测量技术及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海洋窄带环境复杂目标探测识别技术与装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道路与桥梁多源协同智能检测技术与装备开发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核酸与蛋白质生物计量关键技术及基标准体系创建和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厘米级型谱化移动测量装备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工程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