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禁毒科技创新 揪出毒品伪装者

根据《刑法》的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药品和精神药品。毒品不仅会使滥用者极易感染和传播乙肝及艾滋病等疾病,或是引发精神类的疾病,严重威胁到社会稳定,同时也由于吸毒耗费极大,为了吸毒倾家荡产。并且吸毒者还会导致后代畸形发育,甚至造成死亡。 尽管全球都在竭力打击毒品犯罪,但是毒品问题依旧是全球的社会顽疾。而目前除了常见的传统毒品以外,大量新型合成毒品不断从境外涌入国内市场,由于这些毒品又添加在不同的基质类型中,使得其更加难以检测。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的大背景下,如何应对毒品形势复杂多变的新危机是当前毒品治理的关键问题。 为了控制毒品的滥用及盛行,有效、快速地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毒品和毒物检验涉及计算机技术、免疫学、生物化学、综合分析化学、法医病理学等学科,在生物样品中毒品和毒物鉴定的解决以及研究中起着不可缺失作用,在灾害事故、治安、民事案件、刑事案件侦查破案的审理与清查等过程中具有广泛应用。 目前我国的毒品检测标准方法为气相-质谱联用(GC-MS)及液相质谱联用技术(LC-MS),该检测方法相对成熟。另外,常见的毒品检测方法还包括色谱法、光谱法、化学法、分子印迹技术、毛细管电泳法及免疫法。 近年来,我国禁毒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禁毒一线实战人员、广大科研院所、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禁毒科研工作,推动了毒品检验鉴定、污水监测、毛发验毒、毒品成瘾性和危害性评估等关键技术的发展应用,先后完成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一批禁毒科研项目,填补了国内禁毒技术应用空白,为禁毒实战注入了强劲动力。 整体来看,我国国内毒品检测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各种检验设备也相继问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毒品、毒物管控效率和效果的进一步发展。 据悉,禁毒情报技术中心毒品实验室目前已累计筛查全国公安和海关报送的可疑缴获样品近1万份、核磁共振波谱图130万余份,共发现各类新精神活性物质340余种,兴奋剂50余种,其中30余种物质为世界范围内首次发现和报道,已开发覆盖全国6430家污水处理厂的污水监测毒品滥用数据平台。 目前,制毒加工厂不断设计合成并筛选出活性更高的新型毒品,给研究和检验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有时只需改变一个分子结构,就能合成出与列管物质不同、但功能相近的毒品。包括近期,我国还查获了大量从国外走私入境伪装成巧克力或邮票的新精神活性物质。新型毒品、多样化毒物相较于传统毒物毒品而言,具有更为广泛的传播范围,也具有更大危害性与影响力。 接下来,禁毒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还将继续积极参与、大力支持、不断推动禁毒技术创新,探索禁毒技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新方向,进一步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与禁毒实战部门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技术联动,在全社会凝聚起禁毒技术研究的强大合力,积极促进禁毒事业发展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我们可以相信,相关毒品、毒物检测技术会有更大的突破,新技术、新设备将会持续助力禁毒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