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走我国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出炉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空间科学进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空间科学指利用航天器研究空间即发生在日地空间、行星际空间及至整个宇宙空间的物理、天文、化学及生命等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空间科学以航天技术为基础,包括空间飞行、空间探测和空间开发等几个方面。它不仅能揭示宇宙奥秘,而且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
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我国首个国家空间科学规划《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以下简称《规划》),围绕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以及至2050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等内容进行了阐述。
《规划》明确,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总目标是:梯次布局和论证实施国家空间科学任务,统筹和强化任务驱动的基础研究,打造空间科学高水平人才队伍,不断取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原创成果,实现空间科学高质量发展,跻身国际前列,成为空间科学强国。
《规划》提出我国拟突破的“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5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极端宇宙”,主要是探索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揭示极端宇宙条件下的物理规律,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方向包括暗物质与极端宇宙、宇宙起源与演化、宇宙重子物质探测;
“时空涟漪”,主要是探测中低频引力波、原初引力波,揭示引力与时空本质,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方向是空间引力波探测;
“日地全景”,主要是探索地球、太阳和日球层,揭示日地复杂系统、太阳与太阳系整体联系的物理过程与规律,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方向包括地球循环系统、地月综合观测、空间天气探测、太阳立体探测、外日球层探测;
“宜居行星”,主要是探索太阳系天体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开展地外生命探寻,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方向包括可持续发展、太阳系考古、行星圈层刻画、地外生命探寻、系外行星探测;
“太空格物”,主要是揭示太空条件下的物质运动和生命活动规律,深化对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等基础物理的认知,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方向包括微重力科学、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空间生命科学等。
据悉,《规划》编制历时两年多,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和行业部门等相关领域的5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了规划编制,并广泛征求和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接下来,《规划》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依据,有助于我国进一步统筹国内相关科研力量、凝练部署重大科技任务、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从而使我国在有基础、有优势的领域尽早取得世界级的重大科学成果,为拓展人类知识体系和推动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关资料下载:

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