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领域的热潮如同一股巨流,席卷了中国的小型芯片企业。从2019年起,国内半导体行业的投资额呈现爆炸式增长,2020年达到了1400亿元,而2021年的预计总额将再次达到1500亿元。这场资本热潮不仅孕育出了一些市值千亿的大型芯片公司,还催生了数十家一年融资金额超过5亿元的小型初创企业,为国产高端芯片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然而,这波热潮也在加速中国芯片产业的并购浪潮。一位国内CPU行业高管直言:“在产业链中,大部分芯片公司都会走向消亡,被并购是它们最好的归宿。”这种判断是否可信?当资本市场对每个角落均予以雨露般的关注时,何时会进入马太效应?并购潮又将以什么形式展开?
随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的成立和推动,以及美国对中兴和华为等公司制裁,加上提升国产芯片自主化率需求,再次刺激了国内硬科技企业特别是芯片代表项目获得资金支持。然而,在2018年的新规出台后,一级市场募集资金及投资额出现下降,此后直到科创板带领一级市场走出寒冬才开始复苏。
科创板作为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其设立让得以上市的25家首批公司中有五家是晶圆厂或相关服务提供商。截至2021年7月22日,即开盘两周年之际,上市数量增加到91家,其中32家的半导体产业链公司已经挂牌交易,并且已经上市32家的总市值接近1.25万亿元,有19家超过百亿。
此外,不少曾经默默无闻的小米集团产业投资部董事总经理王楠认为,“虽然过去很难看到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人才,但现在很多上市公司都达到了这个水平。”
数据显示,科创板上的56家半导体公司占比26.35%,而其它领域各类股票合计占比20.41%。“这些数字说明,我们需要继续关注这块非常重要和快速增长的事业”,赵占祥指出。
尽管如此,对于未来如何吸引持续投入的问题,他表示:“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来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同时提高生产效率,使得我们的产品更加具有竞争力。”
关于马太效应问题,也即“大鱼吃小鱼”的现象,他解释说:“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缺乏足够强大的技术基础设施,因此必须依赖头部企业去解决问题。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趋势只会越发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