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高二时,我参加了我们班的英语口语竞赛。这个比赛不仅考察我们的发音和表达能力,还有一个小环节,那就是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学生做为我们的“鸡”去“插”其他同学的对话。
那天,我坐在教室后排,一边准备着下一节数学题,一边也没忘了这次竞赛的事。我看到老师拿出一个小纸盒,里面装着几个塑料鸡,每个都是班里同学精心制作的。大家都好奇,这些塑料鸡有什么用?
然后,老师宣布了一条规则:每位参赛者必须在自己的对话中至少提到一次“插”字,并且只能使用这些塑料鸡作为道具来帮助他们完成这个任务。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听父母说的一句话:“要想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就像一只公鸡要把自己的羽毛梳理得光鲜亮丽。”不过,在这个情况下,我们更像是那些努力展示自己才能被认可的小鸟。
比赛开始后,每个人都尽力展现自己,但那个时候,“插”字成为了所有人的关注点。有些人选择直接将塑料鸡放在桌子上,让对方看见;有的则是通过巧妙的话语让对方自然而然地提及它。而我呢?我决定采取一种不同的策略——演绎故事。
当轮到我时,我先是讲述了一段关于农民与他的雏鹰之间的情感故事,然后突然间,用手指向旁边的一个同学,说:“你看,他就像那雏鹰一样无知,不懂得如何‘插’入正确的话题。”观众们纷纷转头看去,而那个被指名的人也紧张地笑着。他尝试解释,但很快意识到了他其实并没有准备好应对这样的突袭。
最后,当所有人都完成了他们的部分之后,我们就进入了评审环节。在那里,每个人都不得不再次面对那些曾经让他们感到困惑或是兴奋的塑料鸡。我惊讶于发现,即使是在如此轻松愉快的情况下,也能体会到竞争带来的紧张感和胜利后的喜悦。
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赢得奖项的是我的同桌,他成功地将两根羽毛从一只假山羊(也是由我们制作的)中拔出来,这种创意无疑让评委们印象深刻。当他接过奖杯的时候,我心里默念了一句:“真是一只厉害的大公鹰。”
尽管最后没有成为获奖者,但这场比赛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情。那是我第一次体验到以一种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方式来表达自我,同时也认识到了语言之美可以隐藏在最简单、甚至荒唐的事情背后。但即便如此,“用Chicken to insert the English representative in class”,这种方法虽然新颖,却仍旧无法避免显露出学习过程中的娇嫩与挑战性。如果有一天,你还能回忆起高中时期因为一支塑料 chickens 而改变你的生活,那么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历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