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家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国制造业需要放弃规模大、均价低的传统做法,以高质量发展成为世界品牌,为全球中高端市场争取更多空间。
而在洗衣机行业,随着行业头部企业推进“低价多销”模式是否还能持续?如果我们追随国家战略步伐谁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规模越大的洗衣机对中国制造业造成越大的伤害。据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洗衣机超过95台,这意味着中国洗衣机市场已经由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加剧了市场竞争。
外销方面,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洗衣机外销总量达2030.1万台,与全球排名首位。TOP5品牌中,从产出量来看,美的排在第一名,其产出量609万台;海尔第二名256万台;LG第三名201万台;新乐第四名174万台;金羚第五名149万台。
然而,当我们细分到单个品牌的均价时差异就显著。LG以205美元作为其产品价格,而海尔194美元、新乐143.4美元、美的113.9美元和金羚70.2美元。这意味着一款LG售出的洗衣机会相当于新乐销售3款或是美德销售2款。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结构上均价最高的是LG,其产品全部为滚筒设计,因此价格自然较高。而与之相比,美德、新乐等主要生产波轮、双缸等低端产品占比分别为61%和96.2%,因此价格也相应降低。此外,即使金羚以99.8%的比例输出滚筒,但由于其业务模式以代工为主,所以其产品均价也不及LG和海尔。
然而,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如果一个企业依然坚持通过大量销售来实现利润,那么它不仅对自身品牌构成损害,而且与国家倡导的大势背道而驰。而且出口商品价格过低,不仅无法提升技术水平,更无法让消费者了解自己的品牌价值,这样的模式对于提升企业形象没有任何好处,只是消耗了资源和红利给他人创造了品牌,而自己只获得加工费。
相反,如果一个企业能够采取自有品牌输出方式,那么它需要具备更强烈的技术能力、更好的产品品质,并且能够理解不同地区用户需求并进行本土化创新。这虽然是一条艰难前行之路,但最终会带来巨大的长远益处,因为这样可以提高附加值,让自身价值得到体现,对国家乃至整个行业都具有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低价多销”模式尽管短期内可能提供快速增长,但却消耗了我国各种资源与红利,为其他国家创造了品牌,同时限制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高效率,便要跳出传统思维,将目标转向保证品质同时促进销售,这将是未来中国洗衣机产业,以及整个制造业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