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工业机器人的安装量与密度已成为衡量国家工业发展水平与速度的关键标尺。据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突破29万台,同比增长5%,不仅巩固了全球最大市场的地位,更以年均13%的增长率自2017年以来持续领跑。这一成就彰显了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型的坚定步伐。 工业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融入制造业的各个领域,从汽车制造到电子装配,从食品加工到光伏产业,从金属加工到化学制品,乃至采矿与纺织,无一不展现出其作为现代生产核心设备的重要性。它们不仅是生产线上的得力助手,更是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力量。 为进一步规范工业机器人行业管理,引导企业良性竞争,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修订并发布了《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版)》(以下简称《规范条件》)及《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管理实施办法(2024版)》(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自2024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 本次修订的《规范条件》和《实施办法》是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规范发展的引导性文件,其中规范条件从基本要求、技术能力和生产条件、质量要求、人员素质、销售和售后服务、安全管理和社会责任、监督管理等方面作出全链条具体规定。 《规范条件》适用于境内的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本体制造及集成应用企业,是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规范发展的引导性文件,不具有行政审批的前置性和强制性。 基本要求方面,《规范条件》提出,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设立,符合机器人产业发展政策要求,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且从事工业机器人相关业务时间不少于三年;具有固定的研发和生产场所,并与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生产规模相适应;有良好的资信和公众形象,有良好的履约能力,依法纳税,近三年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无重大质量、生产安全等事故,无不正当竞争行为;研发生产的产品应符合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且近三年内未出现侵权行为;财务状况良好,财务数据真实可信,并经在境内登记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近三年,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营业收入年均不小于3000万元;本体制造企业营业收入年均不小于5000万元;集成应用企业营业收入年均不小于1亿元。 技术能力和生产条件方面,《规范条件》提出,上年度营业收入小于5000万元(含)的企业,近三年每年研发经费投入不低于营业收入的5%;上年度营业收入在5000万元至2亿元(含)的企业,近三年每年研发经费投入不低于营业收入的4%;上年度营业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近三年每年研发经费投入不低于营业收入的3%;单独设立研发团队或部门,具备产品(含软硬件)数字化研发设计能力,可根据客户需要设计开发相应产品;建有数字化车间或智能工厂,部署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相应的工业软件和网络,能够实现规范化的工艺生产流程。 《实施办法》明确了各方职责分工,其中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审核、公示并公告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同时负责后续的监督检查、调整及撤销公告等工作。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及央企集团则作为推荐单位,负责本地区(本集团)企业的初审、数据汇总及材料报送,并对规范企业进行监督管理。 在申请、审核及公告流程方面,企业需编报申请报告并按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通过省级主管部门或央企集团提交至工业和信息化部。经过初审、专家评审及公示等环节后,符合条件的企业将被公告为规范企业,有效期为三年。企业需在有效期到期前提交延期申请报告,并经过复核以延长有效期。 监督检查采取企业自查自评与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规范企业需每年提交自查自评报告,并由省级主管部门或央企集团审核后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还会组织专家进行不定期的现场抽查,以确保企业持续符合规范条件。此外,该办法还鼓励社会组织、公众和媒体对规范企业进行监督,形成多方共治的良好局面。 《实施办法》中还提到,对于一年以上无销售业绩、两年以上无新接订单、已停产破产或填报资料弄虚作假等严重违规情况的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依法撤销其规范企业公告,以维护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已成为衡量高端制造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规范条例》和《实施办法》的修订,将有力推动工业机器人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为企业营造更加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促进整个行业的持续繁荣与进步。 相关资料下载: 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版).docx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管理实施办法(2024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