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家蘑菇中毒重点实验室建成 检测技术助力蘑菇中毒防治

近日,位于恩施的湖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蘑菇中毒重点实验室通过专家评审,成为全国第一家蘑菇中毒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将开展毒蘑菇的资源调查,建立技术规范,强化蘑菇中毒的预防和救治。 菌菇含有自身不能制造的8种必需氨基酸以及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同时还有较多的鲜味活性物质,使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从而备受人们推崇。虽然常见的可食用菌菇都已经实现大规模人工培育,但人们对采摘野生菌仍然乐此不疲,因此误食有毒菌或加工不当导致中毒的事件屡见不鲜。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2010-2020年我国共发生10036起蘑菇中毒事件,超过3.8万人中毒,788人救治无效死亡。蘑菇中毒已经成为我国最严重食品安全问题之一。 我国已知的毒蘑菇有400多种,其中不少与可食用蘑菇外形相似,仅依靠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研究者也很难完全辨认。针对蘑菇中毒的科普可以有效减少因加工不当导致的中毒事件,却很难避免误采误食与可食用蘑菇形态近似的有毒蘑菇。因此预防蘑菇中毒的关键是找到能够准确鉴别毒蘑菇的方法。 此外,有毒蘑菇含有多种毒素,不同种类的有毒蘑菇含有的毒素成分不同,因此发生蘑菇中毒事件后,尽早准确识别毒素种类对于降低蘑菇中毒对身体的伤害以及死亡风险有着重要意义。而蘑菇进入消化道后通常已经失去形态特征,无法依靠形态学方法进行鉴定。 精准鉴别蘑菇种类往往需要借助专业的实验室检测分析仪器。针对有毒蘑菇检测,目前已经有了较多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方法都可以同时检测出蘑菇中的多种毒素。 其他检测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如2021年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针对常见有毒蘑菇,建立了以内转录间隔区(ITS)为靶标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通过实时荧光和可视化两种检测方法,可在40分钟内实现有毒蘑菇的精准特异性检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真菌地衣多样性与适应性进化团队甚至研发了一种剧毒蘑菇的快速检测方法,可通过快速检测试剂盒3-5分钟内完成含有鹅膏环肽毒素的剧毒蘑菇检测工作,适应实验室、野外、卫生所等多种场合。 蘑菇中毒重点实验室配备了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等设备,建立了蘑菇毒素靶向筛查数据库,满足湖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重点实验室的标准,为蘑菇毒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在此基础上,实验室将努力建设成为全国的蘑菇中毒防治技术应用和推广基地,为蘑菇中毒事件的预防、处置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