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市场监管总局对电商和直播平台销售的袜子进行了质量监督抽查,检测结果显示,在电商和直播品台购买的20批次样品中,有6个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高达30%,其中不合格项目包括纤维含量不合格、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超标以及甲醛含量超标。
小到婴儿用的围嘴,大到家里挂着的窗帘,纺织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一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纺织品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应的纺织品质量标准体系也在逐渐健全。
自1982年开始,我国先后制定了近90项关于纺织品的安全标准。与此同时,我国纺织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日渐成熟,现行的《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等近20项法律法规从政策角度规定了纺织品的质量标准,给纺织品安全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依据。
关于纺织品的质量检测,简单来说就是检测纺织品从面料到成衣的综合性能和整体质量,常规的检测项目包括纤维含量、甲醛含量、PH值、可分解致癌芳香物染料以及色牢度。
纺织物中的纤维含量检测
消费者选购纺织品时往往都要看产品标签上的各类纤维含量,纺织品的纤维种类以及各类纤维所占的百分比是影响纺织物质量和价格的重要因素,可以从根本上影响纺织物的性能。此次监管部门在对标志为“纯棉”的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该批次袜子的聚酯纤维含量为56.3%,粘纤为35.3%,棉含量仅为4.9%,不到5%,90%以上都是化纤材料,远达不到其标注的“纯棉”标准。
纤维成分检测是纺织品含量检测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行政机关进行纺织品质量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纤维测定技术研究,例如,2020年10月广东发布了《纺织品纤维含量测定 人工智能识别法》团体标准。团标的检测原理是利用光学显微镜采集纺织物的纤维图像,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辨别各类纤维,并用图像处理及数据分析技术检测出纤维的种类并计算其含量,该团标将纤维检测与人工智能结合,是对纤维测定技术的新探索。
纺织物中的甲醛含量检测
甲醛含量是检测是纺织品质量检测的重要部分,在面料生产过程中,为了达到防皱、防缩的效果,生产厂家往往会在助剂中添加甲醛,而含有甲醛的纺织品,会逐渐释放出游离甲醛,在消费者穿着和使用的过程中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我国测试纺织品甲醛含量的标准有三个,分别是水萃取法、蒸汽吸收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水萃取法和蒸汽吸收法的原理吸光光度法,它们在甲醛的萃取方法上稍有不同,水萃取法在水溶液中萃取甲醛,而蒸汽吸收法用的是水面上悬挂织物释放甲醛然后水吸收的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织物的预处理方法与前两种方法相同,再把甲醛转化为甲醛的衍生物,而后通过检测甲醛衍生物的含量来测定纺织物中的甲醛含量,检测时会运用到高效液相色谱仪。
纺织物中的PH值检测
PH值是衡量纺织物面料酸碱度的重要安全性指标,纺织产品的pH值过高或过低,均有可能破坏皮肤酸碱度平衡,引起皮肤过敏或感染,使皮肤易受到其他病菌的侵害。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将PH值的标准分为A、B、C三类,分别是婴儿用品类纺织物、直接接触皮肤类纺织物和非直接接触皮肤类纺织物,其中A、B两类的PH值为4.0-7.5,C类为4.0-9.0。纺织品中的PH值含量也可以用“水萃取法”测定,它的萃取条件和甲醛的萃取条件相同,所以可以一次性萃取两份,一份用于甲醛测定,另一份用于pH值的测定。
纺织物中的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检测
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就是人们常说的“禁用偶氮染料”,是由致癌芳香胺合成的染料,它的毒性和致癌性要比甲醛高很多。这类染料制成衣服后无色无味,除非经过技术检验否则它在外观上无法分辨,而且其不溶于水的特性也使它无法被清洗。在消费者穿着过程中,染料会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在内富集后可引发多种恶性疾病,甚至致癌。
根据国家相关强制性标准规定,纺织物中的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不得超过20毫克/千克,而监管部门此次在抽查中检测出的某直播平台销售的袜子中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的含量达71毫克/千克,超过标准的350%。
我国现行的可分解致癌芳香物染料检测标准是GB/T 17592—200《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的测定》,标准中规定使用GC-MS进行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作为定量手段之一。
纺织物中的色牢度检测
色牢度是指染色织物保持原来色泽的能力。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中规定了对纺织品的耐磨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耐水色牢度、耐唾液色牢度的强制要求(如下图)。
GB18401色牢度指标要求
现在市面上已经有了专门的色牢度试验机,其原理是将试样与规定的织物贴合,然后放在盛有洗涤剂的容器里,在规定的条件下经过搅拌、冲洗、干燥后,再用灰色养卡测定试样的变况和规定织物的沾况。
此次抽查反映出诸多问题,一方面是销售的产品质量不过关,另一方面反映的则是相关部门和平台对于产品进入市场的监管不严格,而不合格卖家在收到相关部门后仍肆无忌惮的销售不合格产品这一现象更是令人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