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芯片行业的竞争中,制程和良率都是厂商争夺的关键要素。最新一代处理器,如天玑9200+,如何与骁龙系列相提并论?这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一场精密控制与质量保证的较量。
IBM宣布2nm工艺制程取得重大突破,这让业界意识到5nm处理器已经大规模应用,而3nm和2nm工艺则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研发。三星计划将其3nm工艺基于全栅极FET技术,而台积电也计划将FinFET扩展到3nm,并预计2024年左右迁移到纳米片FET。
先进制程一直是芯片巨头追求的目标,它代表了技术领先性、更高性能和更低功耗。但良率同样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了成本和产品质量。一颗合格芯片意味着1.5亿美元净利润,因此提高良率对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
新节点诞生需要经过前期研发后期验证,在风险试产阶段逐渐提升良率。一般而言,新的节点只有达到85%以上才能顺利量产,但这个标准并不固定,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认定标准。此外,不同类型的产品对制造流程要求不同,对于消费级产品来说良率通常更高,而复杂型产品可能会有更严格的要求。
提升良率不仅可以视为摩尔定律延续,也是从经济角度看的一个实质性的发展。虽然摩尔定律最初被认为是一个自然科学法则,但实际上它更多地体现了经济成本方面的考虑。在当前环境下,超越摩尔(More than Moore)策略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中包括优化电路设计、系统算法以及异构集成等因素。
在考虑性价比时,如果我们把提升芯片良率作为一个方向,那么李海俊认为这是更加实际有效。他指出,大部分智能应用场景所需的芯片可能连28nm都用不到,从这一点来看根本不需要花费动辄上亿美金开发先进制程。而且,即使花了很多钱做出来概率依然很低,这是一个听起来令人绝望的怪路径,所以提高芯片良率更加符合内循环政策引导。
然而,对于一些学者来说,研发先进制程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这不仅因为市场和地位争夺,以及民生安全有关,还因为半导体行业属于赢家通吃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在挑战重重的情况下,继续推动先进制程研究也是必要且值得牺牲一切去实现的一项任务。这正如李海俊所说,是“一种充满挑战但催人振奋”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