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亚风食品中真菌毒素和多环芳烃的荧光定量检测

中国化工仪器网 本网视点】据统计,2001年到2011年间,我国出口欧盟的食品违例事件中,真菌毒素超标的案例占28.6%。食品中真菌毒素超标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欧盟的大障碍。在2018年6月6日举行的第七届中国食品与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与质量分析控制论坛上,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院物理研究所分析化学研究室的研究员关亚风,就《食品中真菌毒素和多环芳烃的荧光定量检测》做了报告。
研究员关亚风
在报告中,关亚风首先对真菌毒素做了简单的讲解。真菌毒素指的是真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产生的次生有毒代谢产物,其分子量约为300-700Da。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约400种真菌毒素。目前,我国的真菌毒素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基于免疫化学的分析方法,二是基于色谱分离的分析方法。其中,基于色谱的分析方法能够对目标组进行分区鉴定以及多组分分析,一般具有分析成本较高、设备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操作等不足之处。相比较而言,基于免疫化学的分析方法只需对样品进行简单处理,且用于检测的仪器设备简捷易操作,价格也比较低,能够在短时间内分析大量样本。
紧接着,关亚风就黄曲霉毒素(AFs)、赭曲霉毒素、呕吐毒素(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伏马菌素、T-2毒素等真菌毒素的LC-FLD分析方法做了更为详细的介绍。例如黄曲霉毒素在进行分析时,其前处理净化过程常用的是固相萃取(SPE),并以免疫亲和柱为主。关亚风在介绍中指出,由中科院研发的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现已成功实现高灵敏检测。
在多环芳烃的检测上,关亚风指出,多环芳烃指的是一类具有两个以上苯环的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多环芳烃同时兼具疏水性和亲酯性,能在食物链中累积。在1976年癌症中心(IARC)列出的94种致癌化合物中,有15种属于多环芳烃。那么多环芳烃是怎样形成的呢?关亚风解释到,多环芳烃一部分来源于森林火灾、火山爆发和生物合成,另一部分则是火力发电、燃煤取暖和垃圾燃烧导致的。前者属于自然因素,后者则是人为导致。这些多环芳烃进入到水、空气和土壤中,接着渗入到人类的饮食当中。
针对多环芳烃的检测,关亚风着重介绍了三种分析方法:一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二是液相色谱法荧光检测(LC-FLD),三是生物感测(Biosensing),并对其各自的优缺点做了详细解说。GC-MS优点在于其气相色谱柱提供高分离柱效,质谱提供高的质量选择性和物质的结构信息,但GC色谱柱的柱容量有限(<100ng),灵敏度低于LC-FLD,对共流出组分,GC-MS难以确认未知峰;LC-FLD的检测灵敏度更高,并且成本低,操作也更为简便。但由于其采用的是荧光检测,而复杂样品基质中的烷基化PAH与PAH具有十分相似的荧光的特性,因此不好区分;Biosenising技术包含了细胞计数免疫分析、电化学免疫分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分析以及生物传感器等,其不足之处在于不能到单一物质定量,目前也不能对复杂的样品进行分析。
未来,真菌毒素的检测将大致呈现出以下的发展趋势:在实验室确证方法上,从单一或同类真菌毒素向多类真菌毒素同时分析发展。实验室检测将主要依赖依赖MS/MS仪器和宽物质范围的净化过程,如QuEChERS,Dilute and Shoot;在现场或快速筛查方法上,将从传统的ELISA向基于MIP、核酸适配体的生物传感器发展,以光谱学、电化学为代表的更多领域的新技术也将用于构建真菌毒素传感器。
报告的后,关亚风表示,液相色谱-光学检测方法将在未来很长的一端时间内成为实验室真菌毒素的标准分析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还将维持着成本低、安全可靠的优势;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则能够覆盖大部分食品安全锁关注的真菌毒素和多环芳烃。未来,也希望业界的学者和专家能够勠力同心,更好的发挥免疫亲和柱在真菌毒素色谱方法上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