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姿势百吃不厌的饺子其渊源竟是为治病

都说“好看不过嫂子,好吃不过饺子”,饺子作为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其所代表的饮食文化中也很有渊源。

“医圣”张仲景心怀一颗慈善心,经常救治病人,特别是贫苦之人,我们说的饺子,其原名为“娇耳”,而这一美食便是由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因求医的人特别多,其叫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娇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