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因谋求智慧电力上市公司科林电气的控制权,家电巨头海信集团旗下海信网能成为一场“控股权争夺战”的主角。
家电巨头的强势跨界成为外界的关注点之一。近年来,家电巨头们频频通过并购拓展产业版图,海尔、美的等无不是并购市场上的“大金主”。从后续发展来看,这些家电巨头也为并购市场提供了较为成功的案例。
专家认为,这种现象是家电企业进入薄利时代的转型升级之举,薄利化也是不少行业正在或将要面临的挑战。家电行业作为我国发展最早、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之一,其转型升级之路也为其他行业提供了借鉴。
揭开“海信的B面”
海信集团是综合性家电巨头,其电视出货量位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二。意欲收购科林电气的海信网能成立于2020年11月,主要从事新能源领域的工业温控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具体包括数据中心、通信站点、储能系统、易燃易爆环境解决方案提供等。
从家电主业到新能源的跨界,外界关注海信集团的产业版图。
目前,海信集团旗下除了白电、黑电业务板块的两大上市公司海信家电和海信视像,还有2021年和2023年开始控股的三电控股、乾照光电。
2023年,海信视像旗下的信芯微进入科创板IPO受理阶段。也就是说,如果此番收购科林电气成功,海信集团旗下的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有望达到6家。
从产业布局来看,海信集团一方面聚焦“大显示”产业链,另一方面拓展布局精准医疗、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B2B领域。2022年,海信曾举行“海信的B面”科技展,展现其产业拓展成果以及发力B端的决心。
从海信的产业版图拓展历程来看,并购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并购后双方的业绩也实现了双赢。
乾照光电被控股后首个年度即扭亏为盈。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3.87亿元,同比增长40.63%;归母净利润3160.73万元,同比扭亏。
2023年6月,海信在收购日本三电控股两周年之际,明确表示将汽车电子定为集团第二增长曲线之一。2023年,三电控股实现销售收入1793亿日元(约94亿元人民币),比收购前的2020年增长34%,预计今年将实现扭亏为盈。
2023年,海信集团营收突破2000亿元关口,实现了近两位数的增长。
解码家电巨头的并购思路
除了海信集团,多年来,各大家电巨头均稳步推进全球并购的步伐。在市场调研机构中怡康白电事业部总经理王宏吉的眼中,中国家电巨头的并购呈现出跨区域、跨产业、全球化的特点。家电巨头成为并购市场上的“历经曲折后找到节奏的主力军”。
在家电主业领域,海尔相继收购日本三洋白电、新西兰家电品牌斐雪派克等,尤其是于2019年以55.8亿美元大手笔拿下通用电气家电业务(GEA),金额创下中国家电业海外并购纪录。
目前,海尔已形成包含海尔、卡萨帝、Leader、GEA、斐雪派克、AQUA、Candy等在内的家电品牌集群,覆盖各类客群需求。2023年,海尔在北美市场份额第一的地位继续得到巩固,GEA连续2年成为排名第一的家电公司;海尔连续8年在欧洲成为增长最快的家电品牌。
2017年以来,美的的并购重心从家电板块拓展至机器人与自动化、工业技术、楼宇科技等B端业务,进一步探索增量发展。2022年,历时7年,累计花费超300亿元,美的完成对库卡100%股权的全面收购。
美的集团2023年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美的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业务收入接近千亿元,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从2020年的18.5%提升至2023年的超26%,已成为美的业务持续增长的引擎之一。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魏航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家电行业的并购在产业类型上呈现出三个方向:第一是围绕家电主业,兼并上下游产业环节或兼并同类企业做大规模;第二是分别向家电使用和家电制造的上游延伸;第三是投资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生物医疗等,打造新的业务增长极。
启示:薄利时代如何突围?
“家电巨头的并购不仅是财大气粗的表现,也是家电产业从暴利时代进入薄利时代的转型。”魏航说,事实上,很多行业都要经历这样的转变。魏航将其称之为“家电化”:“举个例子,随着新车价格不断降低,新能源车行业似乎已经出现‘家电化’的苗头。”
在国际竞争中,许多美国、日本等海外的家电品牌经历上述转变后,陆续“卖身”给中国家电巨头。魏航说,当企业预判到行业即将进入“家电化”阶段,头部家电企业的转型升级路径值得借鉴,即深耕主业,考虑布局兼并同类和上下游产业链公司,同时进行生态化、多元化、高端化产业布局。
王宏吉认为,家电业并购历程的启示是,对于企业长期战略匹配的核心资产,抓住并购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并购后能否发挥协同效应的关键,则是整合企业文化、积累全球运营能力、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但对于跨产业并购,特别是跨度很大的并购,一定要反复论证,慎重决策,因为失败的概率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