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们比较熟悉的老板电器举例,其从2010年开始转型升级,2015年建成行业首个数字化智能制造基地。2020年11月,老板电器对智能制造基地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为主线,推进5G、云计算、AI等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老板电器也成为行业内首个拥有无人工厂的企业。当然,最具标志性的还是九天中枢得打造——九天中枢数字平台的每重“天”都代表着老板电器数字化的组成模块。一重天的基础建设、二重天的业务标准建设、三重天的数据标准建设、四重天的管理数字化建设,是平台“基石”;五重天的制造数字化建设、六重天的研发数字化建设、七重天的营销数字化建设以及八重天的数字智能化建设,则构成了以用户为中心、数据为驱动的数字烹饪链;九重天则代表了老板电器智能制造的愿景,那就是以用户为核心,数字驱动业务为基础,实现市场与用户零距离、研发与用户零距离、制造与用户零距离。从系统的设计之初就基于数字化的信息反馈,而生产数据也是源自终端的销售情况……简单来说就是以机器智能代替人的智能,企业像人一样实现信息获得、传导、分析,最终进行决策、行动的自动过程,信息超越时间、空间直接出决策,老板电器称之为“零点制造”。当然,提案比如全国政协委员、白云电器董事长胡德兆的提案,也落在了数字化上。目前来看,家电行业数字化进程的进度参差不齐,能构建自己的度数据库已是凤毛麟角,更不用提利用数据、人工智能自行决策了。并且,大部分中小企业不具备转型的条件,整个工业的数字化转型将是一个漫长甚至需要试错的过程。究竟数字化转型会因为家电头部企业的成功而不断降低转型成本,从而遍地开花,还是会进一步加深头部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差距,“各有各活法”,还有待观察。外延式转型相对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的数字换转型,外延式转型则相当的“腥风血雨”。一直以来,比较基础的外延是品类上的外延,家电制造企业依托本身的制造优势,涉足同为家电的品类,也有延伸到数码方面的。比较知名的是格力的晶宏冰箱和手机。格力2021年半年报显示,生活电器营收占比为2.43%,智能装备占比为0.22%,其他主营占比为1.46%。
但伴随着小米生态链和云米等互联网属性强烈的品牌,覆盖式地输出不同的家电品类后,这种已经不能称之为外延了。目前相对主流的外延落点在于新能源。在中,董明珠围绕动力电池产业的标准和安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她建议,提高动力电池安全监测标准,如将针刺实验等严格的安全测试方法纳入国家强制性标准,并根据技术进步情况及时修改相关标准;同时,规范锂电池回收利用市场,避免劣质废旧锂电池大规模流入市场;明确执法主体,健全综合执法机制,保障动力电池从出厂、使用到回收的全过程安全。当然,部分家电企业对于新能源转型的的参与度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新能源本身——电池上,而是进一步开始造车。依旧以格力为例,基于核心部件——新能源电池的优势,2021年8月,格力电器收购了银隆新能源的控股权。对于外界一直猜测的电动车生产,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在2022年2月表示,格力电器不会做新能源家用车,可以做城市环卫车、大公交车,因为格力钛新能源公司的钛酸锂电池在安全方面有优势。同样入局新能源汽车的还有美的集团,但是美的的入行方式又完全不同,因为美的不造车。2018年,美的成立了美的威灵汽车部件产品公司。随后,美的在2020年拿下了合康新能,在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及关键零部件上,合康新能早已与一汽、江淮等国内多家主流车厂形成配套关系。即美的在2020年已经开始涉足新能源车制造业务了。2022年初成立安庆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就目前而言,美的的确“不造车”,而是在进行配套零件的生产。2021年5月,美的威灵公布五大核心部——驱动电机、电子水泵、电子油泵、电子压缩机和ESP电机等汽车零部件,电机驱动系统、热管理系统和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等三大产线已全线投产。而在2022年3月,美的集团三大产品线五款产品基本已经上车测试并陆续量产,且已为多家知名车企提供了高品质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除了零部件,在网上公开资料中显示,美的集团近年来已经陆续完善公司在锂电池、芯片、新材料等汽车相关核心部件及关键技术的布局。不造车但对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制造层层渗透,美的的外延式转型并不止步在新能源造车,而是有更加广阔的理想。当然,也有企业的外延式转型步子更大,比如海信在之前的智能交通、光电等业务的基础上,现在已经开始涉足医疗电子方向,而创维、格兰仕、TCL则早已走在了“造芯”的路上…….不难发现,尽管这些企业的外延式方向不尽相同,但几乎都将发力点瞄准了“B端”。总的来说,无论是数字化转型还是外延式转型,转型都是家电行业的大势所趋。转型中的确有诸多的不确定性,但又是一个不得不抓住的关键机会。对于头部企业来说,是像日立一样成为几乎覆盖所有电子制造层面的工业帝国,还是像诸多德企一样深耕产业链成为单一领域的“领头羊”?这既是一道简单选择题,也是一道需要整个中国企业深思熟虑的解答题。而对于小企业来说,可能是一道有心无力的“送命题”,也可能是大企业试错后的“坦途”。毫无疑问,整个转型的进程是缓慢的,周云杰都已经连续6年建言工业互联网了。什么时候上转型的车,又上转向什么的车?或许明年还能再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