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放松房产政策家电行业的机会又来了

房地产政策,松动了!据中指研究院不完全统计,今年一季度,60余城发布房地产相关政策超百次,主要涉及针对性放松限购政策、降低首付比例、发放购房补贴、降低房贷利率、取消限售、为房企提供资金支持等方面,整体政策放松力度加大、速度加快。刚刚过去的3月份就有不少城市开始放松房地产政策。3月1日,郑州发布通知,取消认房又认贷,再次重申棚改货币政策,在二手房这方面可以选择1%的个税,这种打税方法无疑是推动了整个市场回暖了。3月23日,哈尔滨宣布暂停2018年出台的限售政策。这个政策很大程度上限制炒房,一套房子基本上三年时间才可以出售。3月30日福州取消限购,也是此轮调控以来,头一个取消限购的省会城市。还有大连、秦皇岛、兰州等地,大连全方面地放开落户,只需要中专以上的学历就可以,只需要交了社保就可以,只需要提供合规的居住权所就可以;兰州取消“认房又认贷”,全方面的放开限购政策……从各地房地产市场可以看出,松绑迹象明显。对于和房地产息息相关的家电行业来说,此次政策松动是否意味着新的机会?家电与房地产从“单一依附”转为“相辅相成”房地产松动的的确确也让家电企业松了一口气。毕竟,房地产业“打个喷嚏”,家电市场都会患上感冒。家电作为房地产业的下游配套产业,近二十多年都是依附于房地产市场发展,即便房产销售对于家电有6个月左右的滞后性,但依然不可否认,房地产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房地产市场黄金十年的井喷式发展,带动了家电行业的飞速发展。然而,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经济承压,房地产市场收紧。2021年,我国的房地产行业进入低谷期,一方面“三条红线”“集中度”“集中供地”等调控政策相继落地,投、融、营全方位受到严苛管控,另一方面下半年销售遇冷,叠加债务集中到期,流动性普遍吃紧,暴雷、债务违约、停工等现象频现。与房地产行业深度绑定的家居建材供应商首先受到波及,家电行业开始增长乏力。为了缓解生存压力,家电企业正在不断尝试跨界与房地产行业合作,精装修、家电一体化、定制化家电模式逐渐兴起,真正做到让消费者可以拎包入住的目的。格力电器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已与60余家国内大型房地产公司进行战略合作;2019年底,老板电器曾发布《中国房地产精装修厨电行业》,表示在与全国超85%的百强房地产商有着合作……虽然2021年的精装修市场份额随着开盘数量的减少有所降低,但渗透率(精装率)却上升了4.6%。可以看出,当下的房地产市场对精装房的认知接受度在不断提高,精装房市场仍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据奥维云网(AVC)监测数据显示,近三年,智能家居作为精装市场的新起之秀,其配置率不断增长。2021年精装修市场智能家居新开盘项目3036个,配套规模254.7万套,市场潜力将被进一步激发,为开发商由“卖房子”向“卖品质”转变推波助澜。很多家电企业与房地产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紧密,尤其是厨电企业,不再像是以往单方面的依附于房地产,二者之间的关系转变为“相辅相成”。家电存量市场谋求“新生”,地产松动带来机遇虽然,目前部分地区房地产政策局部放松,对家电行业产生了些许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房地产市场降温是必然的,曾经的高增长难以再现,家电行业想要依靠房地产获取增量恐难以实现。一方面,家电行业在家电下乡等政策的支撑下,普及程度已经很高。在一二级市场,冰箱、洗衣机、彩电、空调用户人均拥有率已经超过100%;在三四级市场,除了厨电之外,这四大类家电的普及率也超过70%。另一方面,早期购买家电的那批60、70后消费者,整体消费观念比较理性。家电作为耐用消费品,很多人秉承着不坏不换的消费意识,导致以旧换新市场迟迟打不开,新旧动能转化不畅导致整个行业“负重前行”。但是,不可置否,地产政策的松动在短期内将给整个家电产业带来“提振”作用。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潮流家电网,家电行业和地产行业是息息相关的行业,甚至可以说市场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家电行业的增速。另一位分析人士指出,地产市场的向好带来的不仅是产品销售的增长,还有信心,这时候“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从近几年家电行业的的发展历程来看,后地产时代,行业普遍开始发力高端市场,通过产品品质、单价的提升来弥补数量下跌带来的损失,“推高卖新”成为了整个行业的“主线”。奥维云网总裁郭梅德指出,从增量普及到存量升级,整个家电产业的经营逻辑已经转变为推新卖高的新赛道,过去是薄利多销,现在必须转换为厚利精销。同时,以往的增量时代,人人都能获利;存量时代,消费空间稳定,市场需求反而逐渐复杂化,不再单纯归结为消费升级or消费降级,更多的统称为消费分级,像洗碗机、、洗地机等一些新兴品类的异军突起和逆势增长,恰巧证明做好消费分级,且有前瞻性,技术营销创新性等方面领先的企业,能在存量市场获取更多销量。写在最后:就目前而言,虽然多地政策的松动,但各项政策、措施真正传到家电行业仍需要较长的时间。家电行业不再过度依附房地产成为必然趋势,唯有通过自身探索需求分级,技术创新,产品迭代升级,才保“量”又保“利”,在存量市场中存活。“融合”是为留有退路,谋求“新生”才能找到增长点。